学生工作
【车轮印记】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第四站走进濉溪古镇,探寻“小推车”红色文化的时代新篇
7月4日,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车轮印记——青年实践团”第四站深入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古镇,开展红色文化传承主题社会实践。本次实践的核心目标是与非遗传承人深度互动,学习并传播“小推车”红色文化,思考青年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与行动。
实践团成员专程拜访了深耕泥塑艺术数十年的非遗传承人李建东老师,作为深耕泥塑艺术数十年的非遗传承人,李建东与“小推车”红色文化联结深厚——他以淮海战役“小推车支前”场景为核心创作主题,用泥塑技艺承载这段红色记忆,让“小推车”象征的奉献精神与红色文化通过作品鲜活传承。
实践团来到李建东先生工作室,工作室古朴雅致,架子上摆满了形态各异的泥塑作品。其中一组还原淮海战役“小推车支前”的系列泥塑尤为瞩目:推车的百姓弯腰弓背,脸上满是坚毅;车上的粮草捆扎紧实,细节清晰可辨,仿佛将那段战火纷飞中军民同心的历史瞬间定格。
李建东老师为队员们详细讲解了这组泥塑的创作背景和目的,他认为这些小推车泥塑,每一个细节都藏着故事。随后,李建东起身取来一块陶泥,现场演示“小推车”的制作过程。他的双手仿佛被赋予魔力,陶泥在指尖迅速塑形,片刻间便呈现出小推车的雏形。他边操作边讲解,从选泥、塑形到细节雕刻,每一步骤都饱含着对技艺的热爱与专注。“泥塑创作需兼具耐心与情感,塑造‘小推车’时,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当年百姓支前的场景,唯恐辜负这份厚重的历史记忆。” 成员们纷纷动手尝试,揉捏陶泥,细心雕琢,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在指尖的实践中更深刻地感悟“小推车”所象征的坚韧与奉献。
在交流环节,队员们不仅了解了李建东老师为传承“小推车”红色文化所做的努力,如进校园、社区教学、参与展览,更主动探讨了青年一代如何助力文化传承。队员们也分享了各自的学习心得,并就利用新媒体传播非遗与红色文化、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推广等议题,与李老师进行了建设性的交流,提出了基于青年视角的一些想法。“只要有人愿意了解、愿意学习,我便会始终坚守这份传承。”李建东老师坚定的话语深深激励了在场的每一位青年学子。
此次濉溪古镇之行,实践团成员通过零距离学习非遗技艺、亲手创作主题泥塑、与传承人深度对话等活动,对“小推车”红色文化及其承载的红色基因有了具象而深刻的理解,极大地增强了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李建东老师用泥塑连接历史的实践,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榜样。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实践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带回校园,通过宣讲、新媒体传播、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成为“小推车”红色文化与非遗技艺的青年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让这份厚重的历史记忆和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芒。
(文:胡礼珍 胡美玲/图:韩莹莹/指导老师:原康 王超/审核:赵娟/审校:曹婵婵/终审:李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