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学工动态>详细内容

【文脉行者】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第五站:在洛阳领略古都风华,探寻中华文明之光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13 点击数:

7月5日及7月6日,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文脉行者: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溯源实践团”继续中原文化探访之旅,走进十三朝古都洛阳,走进二里头遗址、洛阳方志馆、洛阳博物馆、龙门石窟以及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从不同维度探寻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实践感悟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

二里头遗址:连续性与统一性的考古见证

随后,实践团来到二里头遗址。遗址博物馆内,绿松石龙形器在灯光下闪耀着幽光,青铜爵的纹饰诉说着夏代的礼制初成。站在宫殿遗址复原区,夯土台基上的柱洞排列整齐,队员们俯身观察,仿佛能听见数千年前先民筑城的夯声。“这是‘最早的中国’,陶器上的绳纹、玉器上的钻孔,都在告诉你中华文明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历史学(师范)专业的罗丽欣指着展柜中的文物说道。

450ee571deba47eea91111e351d85e0e.jpg

c2b454e327d548de833dd8ead910a4f0.jpg

洛阳方志馆:连续性的突出表现

午后走进洛阳方志馆,泛黄的古籍与陈旧的舆图铺满展柜。从《洛阳伽蓝记》中北魏都城的繁华记载,到明清时期的城池图,再到现代城市规划蓝图,时间在这里层层叠叠。导游和同学们细细解说着洛阳的“前世今生”,队员们在互动屏上调阅不同朝代的方志,指尖划过“洛阳八景”的记载,仿佛穿越时空漫步古都街巷。“每一页方志都是城市的记忆密码,读着这些文字,就能拼凑出洛阳的前世今生。”旅游管理专业的齐欣瑞感慨道。

洛阳博物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集中展现

洛阳博物馆内,文物如星河璀璨。汉代“马踏飞燕”铜灯的精巧设计、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的生动造型,让队员们驻足良久。在书画展区,唐代书法家的碑刻拓片笔力遒劲,宋代山水画中的洛阳城郭依稀可辨。“从商周青铜到明清瓷器,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在续写中原文明的基因密码。”指导老师陈郑云与队员们交流着观感。

2f087816d8b74245ae920ccb1b2f27c5.jpg

684d199e0b6346d5bd0c55e3a7282c71.jpg

龙门石窟:创新性与包容性的艺术典范

7月6日上午9时许,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一同走进龙门石窟,领略千年石刻文明,感受千年文化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国四大石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他希望文物工作者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作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展现了北魏至唐代“中原风格”与“大唐风范”的艺术演变,被誉为石窟寺艺术中国化的集大成者。跟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队员们通过AR技术、“云上龙门”小程序等数字化手段,沉浸式体验文物修复与虚拟游览,切身感受到“让文物活起来”的现代保护理念。“龙门石窟不仅是丝路文化交流的见证者,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诠释了‘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深刻内涵。”旅游管理专业的胡新浩感慨道。在龙门石窟,我们偶遇了来自洛阳理工学院的“三下乡”团队,并和他们就龙门石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题进行了交流学习。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统一性与创新性的经济纽带

下午时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复原漕船旁,队员们仿佛听见了千年前的船桨声。展厅内的码头场景复原,再现了“舟楫相连,商旅不绝”的盛景。从运河漕运路线图到出土的船用器物,大家读懂了洛阳作为“运河中枢”与“丝路起点”的双重身份。“水陆交汇,中外交融,这才是洛阳真正的魅力。”队员们在留言本上写下感悟。

9a4a9c1996eb4d6881b578f37a9aae4d.jpg

9ce36a3df9a345e7b80b9526f0906d5c.png

2fb2c54719a14a21b41034710147b6f7.png

返程路上,队员们仍在分享着一天的收获。“洛阳就像一本立体的文明史书,每一处地标都是鲜活的篇章。”陈郑云老师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印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据悉,实践团将把此次洛阳之行的见闻整理成图文报告和短视频,让更多人看见古都背后的文明密码,感受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文图:舒宋燕/指导教师:陈郑云、曹婵婵/审核:赵娟/审校:曹婵婵/终审:李曼曼)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