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学工动态>详细内容

“皖”美“豫”见:青年共话文明传承新图景——淮北师大与华水学子在郑州黄河畔开展跨学科实践共建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08 点击数:

黄河滔滔,烈日灼灼,7月4日的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春对话。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文脉行者: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溯源实践团”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寻水溯源,河脉探索——沿黄地区文化传承与数智调研实践队”在指导教师陈郑云、任滋森的带领下,携手探索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开展共建活动,历史文化的厚重与数智科技的灵动在母亲河畔碰撞出绚烂火花,让古老的黄河故事焕发新的生机。

走进黄河之滨的观景台,实践队员们便被眼前安澜的黄河景象所吸引。这里的黄河没有奔腾,但却裹挟着历史的沧桑,在广袤的大地上流动向前。“快看!这黄色的河水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文明记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实践队员张浩淼激动地指着河面说道。淮北师范大学的实践队员齐欣瑞也感慨:“一直从书本上了解黄河,今天亲眼所见,太震撼了!”

在活动现场,两校实践团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知识交流分享会。淮北师范大学的队员们凭借专业优势,生动讲述了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故事。从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到殷商甲骨文的神秘符号,他们用详实的史料和鲜活的案例,展现了黄河作为中华文明摇篮的深厚底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队员们则从水利工程和数字技术的角度切入,分享了现代科技如何助力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利用大数据建立黄河文化数据库,通过3D建模复原古代水利工程等。两校队员们你一言我一语,激烈讨论,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分享会后,两支队伍分组开展实地调研与合作探索。在地质公园的博物馆内,队员们共同观察古老的文物展品,一边仔细阅读展品介绍,一边交流自己的见解。当看到一件精美的汉代陶器时,淮北师范大学的刘永灿指着陶器上的图案说:“这个纹样可能和当时的祭祀文化有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崔冰则提出:“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数字扫描技术,更清晰地研究这些图案的细节。”大家相互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在地质博物馆里,队员们聆听着津津有味的讲解,饶有兴致地展开讨论。“看!这片陶片纹饰和甲骨文的‘水’字多像!”淮师大的胡新浩同学指着出土的陶片,并与华水大学子纷纷围拢。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潘俊蓉表示,“数字孪生黄河”3D建模系统同样令文科学子惊叹——轻点屏幕,黄河古河道变迁历程竟以动态可视化形式跃然眼前。“考古发现是文明的‘密码本’,而技术是打开密码的钥匙。”华水大的指导教师任滋森比喻引发两队队员热烈掌声。

活动接近尾声时,两校实践团队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合影留念,成为团队共建的美好见证。淮北师大指导教师陈郑云表示:“这次共建证明,文明溯源需要‘望远镜’般的史学视野,也离不开‘显微镜’式的技术支撑。希望同学们能将此次活动中的收获转化为传承黄河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实际行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指导教师任滋森也鼓励队员们:“这次共建活动为两校学生搭建了一个跨学科交流的平台,黄河文化博大精深,希望大家继续用脚步丈量黄河,用知识守护文明。”

骄阳下,黄河水映照着青年们汗涔涔的笑脸。合影定格瞬间,古老母亲河见证着:当“文脉传承者”与“河脉探索者”携手,文明薪火的传递必将迸发更璀璨的光芒。

此次共建活动不仅增进了两校实践团队的友谊,更在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中,为探索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来,这些充满朝气的“文脉行者”与“河脉探索者”们,将带着此次活动的收获,继续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让黄河文化这颗璀璨明珠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d47ac43a8d224c43a0bb3d25dffb5c73.jpg

(文:陈郑云 / 图:任滋森 / 审核:赵娟 / 校审:曹婵婵 / 终审:李曼曼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