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学工动态>详细内容

【文脉行者】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探访中原文化地标,触摸历史文明脉搏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07 点击数:

7月3日,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文脉行者: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溯源实践团”开启了一场深入中原文化腹地的实践活动来到河南郑州,先后走进黄帝故里景区、河南省档案馆与河南博物院。队员们以脚步丈量文明厚度,在遗迹与文物中追溯华夏根脉,切身感受中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黄帝故里:叩访华夏文明的源头

上午9时,团队首站抵达黄帝故里景区。穿过镌刻着“中华圣地”的牌坊,轩辕桥畔的潺潺流水仿佛诉说着远古传说。在中华姓氏广场,千余根姓氏图腾柱直指苍穹,队员们纷纷在其中寻找自己的姓氏根源。“看这‘张’姓图腾,像极了古代的弓箭,难怪传说中张姓始祖是发明弓箭的挥公!”文化遗产专业的队员陈一凡指着石柱上的图案说道。轩辕黄帝的旗子插遍了整个景区,古老的鼓角声仿佛穿越千年在耳畔回荡,诉说着华夏初兴的壮阔篇章。

在黄帝故里祠内,庄严肃穆的黄帝像前香火袅袅。在黄帝故里祠外同学们偶遇讲解员讲述着黄帝“制衣冠、创文字、定音律”的传奇功绩,队员们驻足聆听,手中的研学手册记得满满当当。队员们和讲解员进行了互动,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摸了摸黄帝故里祠门前的守护熊,希望平安顺遂,同时掌心传来的温热似远古脉搏,将华夏根脉的厚重悄然融入血脉。


8ef871342bf547808ef1683ceac0edd3.jpg

8ed2964007034a6fb8e2cfbad27a3ed6.jpg

省档案馆:翻阅时光淬炼的“河南记忆”

午后,团队来到河南省档案馆。踏入河南省档案馆老家河南家谱档案展的展厅,仿佛推开了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泛黄的族谱典籍在恒温恒湿的展柜中静静诉说着历史,一卷卷装订整齐的线装家谱里,工整的蝇头小楷记录着中原大地的血脉传承。透过明代万历年间的《李氏宗谱》、清代乾隆年间的《王氏世系图》,我看到了古人敬宗法祖的执着,从家族迁徙路线图中,读懂了河南先民根在河洛的迁徙密码。

展厅中央的多媒体互动屏最引人注目,指尖轻点就能调出全省18个地市的特色家谱,声光电技术让传统谱牒了起来。当看到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展板时,队员们立刻围上前,各自寻找着有没有自己的姓氏

这场展览不仅是档案的陈列,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看着展墙上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的古训,旅游管理专业的齐欣瑞说:每一本家谱都是流动的历史,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承载着中原儿女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啊。

881a149087c14b5fa70c1101ea90b49d.jpg

8b84bbfe424c4322ba9c78fada3d1eed.jpg

河南博物院:与文物对话,感知文明的磅礴

下午4时,团队走进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内,“泱泱华夏·择中建都”的陈列如一幅展开的历史长卷。在青铜器展区,莲鹤方壶的仙鹤展翅欲飞,引得队员们纷纷拍照记录。“它的纹饰既有商周的庄重,又透着春秋的灵动,难怪被称为‘青铜时代的绝唱’!”历史学(师范)专业的罗丽欣细细端详并说道

在展区内,我们亲眼见证了汉代陶制品制作技艺的精湛,以及隋唐陶艺品制作的精巧与细腻。队员们纷纷驻足,沉浸在这份历史与艺术的深厚底蕴中。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唐宋的瓷器,从甲骨卜辞到书画碑刻,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中原大地作为文明核心的辉煌过往。


78ceb39414c343c0890bbf56cb12c93a.jpg

2ca6ad3e0f8f482996a73a5a3121acdd.jpg

返程途中,队员们仍在热烈讨论着一天的见闻。“黄帝故里让我读懂了‘根’,档案馆让我看清了‘变’,博物院让我触摸到了‘魂’。”实践团指导老师陈郑云总结道,“中原文化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能亲手触摸、亲耳聆听、亲身感受的鲜活存在。”据悉,团队将把此次研学所得整理成图文集和短视频,让更多人过青年的视角,看见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文图舒宋燕/指导教师陈郑云、曹婵婵/审核赵娟/校审曹婵婵/终审李曼曼)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