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文脉行者】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首站走进古都安阳,探秘文字源流
7月1日,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文脉行者: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溯源实践团”自淮北出发奔赴“七朝古都”安阳市,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以文字为舟、以文物为镜,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与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展开了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实地感悟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与统一性。
甲骨文里“解码”文明基因
下午14时,实践团首站抵达中国文字博物馆。甫一进入展厅,巨大的仿刻甲骨片墙便引得队员们惊叹连连。“这片商王武丁时期的卜辞,记载了最早的‘车祸’!”讲解员指着“癸巳日,王乘马车坠”的甲骨文,瞬间点燃了大家的兴趣。队员们围在互动拓印台前,亲手用朱砂拓印甲骨文字,“福”“龙”等字符在宣纸上渐次浮现。“原来每个汉字都是一幅‘文明密码图’!”历史学专业的队员刘永灿捧着拓片兴奋地说。
在“文字的力量”沉浸展厅,光影动画将甲骨文、金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投射在穹顶,队员们仰头观望,仿佛置身汉字长河。“文字是文明的‘活化石’,我们从甲骨文的‘象形’智慧里,读懂了祖先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文化遗产专业的队员陈一凡在研学笔记中写道。
曹操高陵:触摸“英雄时代”的温度
下午16时,实践团转战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穿过复原的东汉墓道,玻璃栈道下真实的陵墓夯土层与陪葬坑赫然在目。“这把‘魏武王常所用’石牌上的隶书,和课本里的《观沧海》笔势一模一样!”旅游管理专业的队员胡新浩蹲在展柜前,试图从文物细节中拼凑出曹操的“多面人生”。
最火爆的当属AR互动区——队员们戴上设备后,眼前瞬间“复活”了东汉末年的战争场景:虚拟的曹操正挥剑指挥千军万马,而展厅中央的鎏金铠甲实物与之交相辉映。“乱世英雄的豪情与遗憾,一下子立体了!”旅游管理专业队员齐欣瑞感慨道。
青春与文明对话:在实践中“上大课”
调研途中,实践团还和志愿者讲解团队,在博物馆拼字盘前即兴展开“甲骨文猜字比赛”,笑声不断。“比起书本,文物和遗址才是更生动的教材。”实践团指导老师陈郑云总结道,“站在曹操墓前读《短歌行》,在甲骨片里找‘中国’二字,这种震撼是教室给不了的。”
离馆时,夕阳为博物馆披上金辉,队员们回头望去——青铜器上的铭文、陵墓中的石刻,正无声诉说着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磅礴生命力。据悉,本次实践成果将以微视频、图片展、新闻通讯、研学报告等形式呈现,用青年视角讲好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明故事。
(文图:胡新浩 / 指导教师:陈郑云、曹婵婵 / 审核:赵娟 / 审校:曹婵婵 / 终审:李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