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详细内容

2015届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装订及具体行文规范”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5-03-31 点击数:
                                          历史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程序(试行)
 
    毕业论文撰写工作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该项工作对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均有重大意义,现根据学校及学院有关规定、在专业教师讨论与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历史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程序(试行)》。
 
    一、论文选题阶段
    选题工作一般于毕业论文撰写的前一学期进行。
    1、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论文选题,一般以十个左右为宜。选题应符合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偏离本专业所学基本知识;不提出学生难以完成的、过于专深的选题;不提出过于宽泛或笼统的选题。
    2、学生选题。学生可在指导教师提供的选题目录当中选题,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及积累自由选题。
    3、确定学生的指导教师。在选题目录中选题的学生,依据其所选题目直接确定其指导教师;自由选题的学生,依 据专业相近原则安排指导教师。
    4、为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每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数不宜过多,应于选题工作开展之前,根据师生比等具体情况确定指导学生之最高限数。如教师指导学生超过该数,则依据专业相近、指导任务等因素予以调整。第一次承担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教师,指导学生一般不超过两人。
 
    二、论文撰写阶段
 
    依据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于第八学期前八周进行,学生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
    1、第八学期前三周内完成开题工作,教师签署意见。“指导教师意见”栏内应有指导教师签名(非打印),日期为第二周某日。
    2、学生如在开题后更换论文选题,应重新完成开题报告。
    3、学生于第八学期前八周内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修改、定稿及打印、装订工作,提交指导教师。
    4、论文的装订及具体行文规范。另附。
 
    三、论文成绩评定阶段
 
    1、第九至十周,指导教师完成论文成绩评定及评语填写工作。
    论文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指导教师评语”不宜过于简单;“指导教师评语”栏内,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为第九周内某日。
    2、第十至十一周,组织答辩小组,负责答辩及成绩评定工作,并推荐校级、院级优秀论文。完成毕业论文材料的汇总工作,含开题报告、论文(装订)、答辩记录、成绩评定表等;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论文基本情况统计表》(所指导学生)。
    毕业论文撰写(教师指导)过程中所需表格均可从教务处网页(师生服务—表格下载—毕业论文)下载。
    该工作程序中与学校及学院有关规定冲突者,以学校及学院有关规定为准。未尽事宜,由历史学系全体教师另行商定。
 
 
 
                                历史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装订及具体行文规范(草)
 
    一、论文装订
 
    1、顺序:封面;诚信承诺书(日期与论文完成日期一致、学生签名);摘要(单独成页);目录(单独成页);正文(附参考文献);致谢(单独成页)。
    2、装订:左侧两钉装订。
    3、所有内容均用A4纸排版打印。
    4、页码编排:从“封面”到“致谢”部分统一编排页码;从封面页开始编页码,插入页面底端居中,数字格式使用阿拉伯数字;起始页码为0,首页不显示。
 
    二、封面。
 
    1、填写时不改动表格基本布局(其它表格之填写类此)。
    2、论文题目用二号黑体字(如字数太多或有副标题,可适当调整字号),学院为历史与社会学院,专业为“历史学专业”(因此处线短,无需带“师范类”或“教师教育类”字样;其它表格中之专业类此);完成日期为第八周周末某日。
    3、各行所填写内容最好保持字体、字号一致并居中,各条横线末端对齐。
 
    三、摘要。
 
    1、排列顺序:中文论文题目(四号黑体居中)、摘要(前空两字,后用冒号分割,该两字用小四黑体)、摘要内容(小四宋体,约200—300字,和论文题目之间空一行)、关键词(前空两字,后用冒号分割;该三字用小四黑体;3—5个关键词;各词之间不使用标点符号、小四宋体);英文题目(与中文摘要之间空一行)、摘要(Abstract)、关键词。英文字体用Times New Roman,英文题目、关键词中凡是实词的单词首字母大写,虚词不用。
    2、中英文摘要内容最好在一页内排下,并注意排版美观。
 
    四、目录。
 
    1、首行“目录”两字中间稍空并居中;每一标题后以虚线相连后接具体页码;形式上应整齐,尤其是各行末端应对齐;目录内容(包含参考文献及致谢部分,不包含摘要)应与论文正文所示完全一致,包括标题、标点符号、页码。
    2、依目录具体内容选择字号(小四或四号为宜)、行间距;一页内排版,以整齐美观为要。该部分文字均用宋体。
 
    五、正文。
 
    1、正文部分不再出现论文题目;不使用页眉;使用小四宋体,行距为固定值20磅;论文内如使用图表,应注意排版整齐;注意一般行文规范。。
    2、标题:以“一、”“1、”标示序号;如有三级标题则以“(1)”标示。一级标题以四号黑体字居中[①];二、三级标题(如有)用小四号黑体,单独成行,前空两字。
    3、参考文献:正文后空两行开列主要参考文献,以“参考文献:”起首(小四号黑体,单独成行,前空两字),下开具体参考文献(小四号宋体),以“1、”“2、”……为序,每种参考文献前均空两字,具体格式同注释(省去页码)。
 
    六、注释[②]
 
    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编号方式为每页重新编号。正文中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注释文字用五号宋体。
 
    注释的标注格式及示例:
    1、著作。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③]
    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2、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25页。
    3、著作、文集的序言、引论、前言、后记。
    (1)序言、前言作者与著作、文集责任者相同。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序言”,第1页。
    (2)序言有单独的标题,可作为析出文献来标注。
    4、古籍。
    (1)刻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版本、页码。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3,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9页。
    (2)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3)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文集题名/卷次/丛书项(选项,丛书名用书名号)/版本或出版信息/页码。
    管志道:《答屠仪部赤水丈书》,《续问辨牍》卷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本,子部,第88册,第73页。
    (4)地方志
    书名其前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代(年号);民国地方志在书名前冠加“民国”二字。新影印(缩印)的地方志可采用新页码(版本信息)。
    民国《上海县续志》卷1《疆域》,第10页。
    (6)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清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
    《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3页。
    (7)编年体典籍,如需要可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甲子(日)。
    《清德宗实录》卷435,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第6册,第727页。
    5、期刊。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 。同一种期刊有两个以上的版别时,引用时须注明版别。
    叶明勇:《英国议会圈地及其影响》,《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2期。
    6、报纸。标注顺序:责任者/篇名/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次。
    李眉:《李劼人轶事》,《四川工人日报》1986年8月22日,第2版。
    《上海各路商界总联合会致外交部电》,《民国日报》(上海)1925年8月14日,第4版。
    7、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67页。
    8、转引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原文献题名/转引文献责任者/转引文献题名/版本信息/页码。
章太炎:《在长沙晨光学校演说》,转引自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23页。
    9、电子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更新或修改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引用日期。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1998年8月16日,http://www.cajcd.cn/pub/wml.txt/980810-2.html,1998年10月4日。
    10、外文专著。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文献题名用斜体,出版地点后用英文冒号,其余各标注项目之间,用英文逗点隔开。
    11、再次引证时的项目简化。
    同一文献再次引证时只需标注责任者、题名、页码,出版信息可以省略。
    12、其它未及情况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合理注释,注意与总体风格一致。


[①] 如标题字数太多不适合居中,则前空两字即可;如标题仅有序号而无具体内容,则应在目录中有所处置。
[②] 参照《历史研究》杂志的注释格式,略简化。
[③] 责任者及出版地后用冒号,句末用句号,文献用书名号,不同责任者间用顿号,古籍的文献题名中间可使用中圆点,其它用逗号。外文文献用外文标点符号。责任者是外国学者,其前不必注其国籍。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