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详细内容

南京大学成伯清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5-12-17 点击数:
   2015年12月10日下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成伯清教授在滨湖校区报告厅为我院社会学系师生作了题为《整饰、体验与表演——当代情感体制的社会学探析》的学术报告。刘亚中院长主持报告会。
   讲座刚开始,成伯清教授向我们解释了他为什么会关心情感社会学?在社会学研究中,情感一直是个“剩余范畴”,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受到重视。然而,这个话题却和每个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支撑我们活着的就是感受”。因此,选择情感作为研究主题,一方面可以对人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嫁接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尝试。
   接下来,成伯清教授分析了情感的社会-文化-历史建构过程。情感很多时候难以精确证明,但是却可以分析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由于社会交往方式的限制,“离愁”等情感内容通过诗词歌赋的形式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社会压抑不符合规范的情感,因而导致了许多躯体化的表达方式,比如装病等。
   社会学视域下的情感既是一种个人感受,也是一种社会情感。“现代性条件下的情感命运”是成伯清教授此次讲座的重要部分。“启蒙运动既发现了自由,也发明了规训”,成伯清教授指出,这个论断也适用于启蒙运动后的情感领域。当代社会,一方面是情感表达的自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另一方面是对情感的规训也无所不在。“整饰”、“体验”、“表演”这三种情感体制构成了当代人情感过程的三个最重要方面。整饰体制主要体现在生产领域,它是为了获得效率和利益而对情感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达到理性计算下的最佳程度”,比如服务行业对“微笑”的规训等;体验体制主要在消费领域,当代情感消费已经产业化,或通过追求刺激来释放紧张和压力,或利用“怀旧主题”、“制造幸福意识”等途径使情感得到享乐;最后,表演体制主要存在于社会交往中,表演已越来越成为日常交往的特征,社会生活就是表演,人们大多通过表演来展示自己的情感。通过表演制造戏剧性,或者强化一种氛围,或为可以制造一种(微)景观,从而希望有观众给予回应。
   成伯清教授通过“酷(cool)”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酷”有几分坚毅、几分陶醉、几分做作。当人们展现出“酷”这一情感风格特征的时候,整饰、体验、表演都已融入这一过程之中。
    讲座的最后,成伯清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气氛非常活跃。“洞察社会情感,创造健康社会”,成伯清教授的这次讲座,对社会学系师生深入理解社会情感体制并且从中探寻某种解放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文:司开玲 /图:万艳 /审核:刘亚中)
 
 
分享到:
【打印正文】